顯示具有 mobil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obil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04-05

Published 星期五, 4月 05, 2013 by with 0 comment

淺談 Facebook Home

facebook 進軍 Mobile 的消息一直甚囂塵上,甚至還有傳聞要推出自有的作業系統。謎底終於在昨天揭曉:「Facebook Home」(faceboo 之家? 寄居在 Android 裡?)。他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按 Mark 的說法:

Home, as Zuckerberg and several other Facebook executives made clear, makes your phone about people, rather than about apps.[1]

要讓手機更人性化一點,而不是只是一堆 apps 的堆疊 (話說 Home 不也是一堆 facebook apps 的堆疊)。實際上是什麼呢,請觀賞上方的 hands-on demo. 相信讀者看完以後,一定會覺得這不就是一個高檔的客製化 Launcher 嗎? 主要有以下三個功能

  1. Cover Feed

    一個高檔有質感的 lock screen,讓你不用解鎖就可以看到全幅的朋友近況,目前主要以照片和近況為主。

  2. Chat Heads

    這個特色算是筆者覺得最有用也最煩的,他讓 chat 可以隨時覆蓋在其他 app 之上,免去 app 之間的跳轉 (一邊用別的 app 一邊聊 LINE 要一直切來切去的確很麻煩)。但試想,無時無刻都會有個大頭照跳出來,不是挺煩的嗎?

  3. Android Apps in Home

    除了讓手機更加的 people 以外,更進一步將觸手伸進了 Launcher (應用程式集) 這個應用的大門。影片中可以看到一個類似擺放許多 apps 的介面,但是其實這些 apps 都是包裹在 Home 這個框架之中。

相信到這邊讀者大概對 Facebook Home 有了初步的了解,那麼推出 Home 的終極目的到底是什麼呢?看起來,他還是架構在 Android 的系統上,好像只是換了層皮,跟之前要推出自有的 OS 似乎相去甚遠?來看看 Forbes 怎麼說:

"This is a great experiment for Facebook," says Jan Dawson, chief telecom analyst at market researcher Ovum in an email. 「It's much lower risk than developing a phone or an operating system of its own, and if it turns out not to be successful, there will be little risk or loss to Facebook.[2]

比起自己建立一套 OS,Home 的概念風險更低,對使用者來說其實感覺就好像在用另一套系統了。

此外,Home 把所有 apps 包在自己的框框之中算是很激進的手段,因為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精準掌握你與朋友的關係,更能清楚掌握你如何使用 apps。或許,知道一個人怎麼使用 apps 並不足道,但是如果群體夠大的話,當中的廣告效益是可預期的!

雖然表面 Facebook 宣稱要讓手機變得更人性,實際上這可以讓他在 mobile 上面收集到更多與人相連結的資料。想當然耳,接著就可以投放精準的廣告啦,畢竟這才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

發表會上完全沒有提及隱私權和廣告的議題,因此也有國外媒體提出質疑 "最終手機不只會更 social 也會充滿廣告 Orz"。

He did most brilliantly was obfusc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app (Home), the user experience layer and the operating system.[3]

綜觀這次 facebook home 的發表,感覺上還是蠻厲害的策略,上面這句筆者覺得講的很好,Home 利用創新的 user experience 帶來一種突破,好像打破了系統的限制一般 (無所不在的 Chat Heads),給人感覺好像另一個不同於 Android 的體驗。

最後,如果是重度 Facebook Fans,這樣的體驗或許還蠻不錯的 [4]。不過,就筆者觀點,還是不想要手機無時無刻都被 Facebook 佔據啦!。最後欣賞一下官方的 demo 影片吧 ~ 有任何指教或是看法,還請不吝於下方留言指教討論

References

  1. The Facebook Phone Is Finally Here, but Who Wants It | MIT Technology Review
  2. Here's Why Facebook Home Won't Revolutionize Mobile Anytime Soon | Forbes
  3. Why Facebook Home bothers me: It destroys any notion of privacy | GigaOM
  4. Facebook Home Could Be a Pain, Unless You Really Love Facebook | readwrite

-- EOF --
Read More
      edit

2011-06-09

Published 星期四, 6月 09, 2011 by with 0 comment

行動應用的好點子哪裡來 - where comes the good idea at mobile app


Some rights reserved by Martin Gommel

「Shot into your head」一個點子在腦中迸出來的時候,恨不得可以趕緊將快門對著腦袋給拍下去。喜歡思考、愛嘗試新事物的人,多少都有這種經驗。但是,眾多點子當中最後脫穎而出的產品,有幾何;就如同快門人人會按,但真正一張讓人玩味無窮的作品,又有幾何...

「好點子應該怎麼來?」數以十萬計 iOS/Android 上的 apps,在指頭撥弄間,猶如車窗外的景緻川流不息,閉上眼能夠立即浮現在腦海中的,那算是萬中選一的 app 奇才了!今天看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影片 Evernote Peek,觸發我思考一個艱難的問題「該怎麼樣有系統的檢視一個行動應用 idea 的 "wow" 指數」: 因為,這個影片真的讓人有一種「哇屋,好有創意!」的感覺。


       


嘗試著思考這樣的問題,我發現魔鬼就藏在行動裝置的 能力(Capability) 對應到 使命(Mission) 的過程中

Mission 意味著行動應用的使命:「Informative 提供資訊的」、「Entertainment 娛樂」、「Social 社交」、「Utility 小工具」,這是我能想到的幾個大分類。

Capability 意味這行動裝置特有的能力:「Internet 連網」、「Location 定位」、「Multimedia 多媒體」、「Sensor 感測器」、「Peripheral 周邊」。


                     


大體上來說,幾乎所有的 app 都離不開這個範疇了對吧!平平都是利用行動裝置的 capability 達成 mission,為什麼有些 app 能夠登上 top10 而有些卻被打入冷宮不見天日呢?

是的,關鍵就在於他們之間需要添加一個潤滑劑 Context (這個不知道該怎麼翻譯 XD)。以 Evernote Pick 為例,他的任務是 informative 的,像百萬小學堂那樣,透過問答給使用者一些新的知識,他所需要的行動裝置特有能力有哪些呢?仔細想想其實不需要上述五種中的任一種,本質上他就像一個單字卡的程式。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

他找到了一個 context,或許是從單字卡那裡獲得的靈感,叫做「Peek」,也就是窺看,並且巧妙的引入了行動裝置的特有能力「Sensor」和「Peripheral」,於是乎「運用行動裝置的特有能力在合理且趣味的情境中完成了任務」很順理成章的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聽起來好的點子和 Context 息息相關,那麼該怎麼樣構思一個好的 context 呢? 這就是大哉問了,我如果瞭解也不用在這裡寫 Blog XD。但是,目前我歸納出幾點供各位參考,也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

1. 瞭解行動裝置的使用情境:
   
    像是你的目標客群阿,應用的使用情境啦,等等...,針對這點,推薦大家一篇文章「移動時代的經濟學 - 碎片化應用」。

2. 抽象化的思考方式:

    直接將 Capability 對應到 Mission 是生硬、冷漠的,好的 app 要擊中甜蜜點,應該要給人有會心一笑的感覺。什麼樣叫做抽象化呢?就是把那些技術名詞用生活化的觀點下去思考,而不要被名詞給禁錮了!就像物件導向當中的抽象類別,把行為抽象出來而不要被具體的物件給限制了彈性,囧...

例如:試著不要去思考「觸控感測器」這個功能本身,試著去思考抽象的行為/意象,像是 Evernote Peek 的「窺看」,或者是「試水溫」、「給書本一個 dog ear」這類可以由「觸控」來具體實現的概念。

試著不要去思考「定位」這個功能本身,試著去思考抽象的行為/意念,像是「尋找」->「躲貓貓」。「傳遞」->「飛鴿傳書」->「Bump」這類可以由「定位」來具體實現的概念。

3. 流暢的使用者體驗 (這點我還太嫩,網路上有許多高手的文章所以容我跳過 XD)


小結:


    藉由觀察市面上那些受歡迎的 apps,並尋著上述的脈絡來找出他們魔法所在,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創意練習,未來我也會嘗試這樣做看看,有什麼新的發現屆時在和大家分享囉!各位有什麼想法更歡迎留言和大家討論分享 :)


... ...
Read More
      edit

2011-01-11

Published 星期二, 1月 11, 2011 by with 0 comment

簡單免費的桌面和手機待辦清單應用 - free task management app

wunderlist

去年底,小弟加入了水果國民機一族,總算進入了行動應用領域,未來也許有機會介紹更多的行動應用給各位聽眾。這篇處女首波就來分享一下 wunderlist 這個簡單又優雅的 todo list 應用。

iOS 上頭有許多 todo list 相關的 app,但是功能強大的通常是要付費的,如果你對於代辦清單的需求和小弟一樣不會太複雜的話 (1. 可群組 2. 可排序/優先性 3. 可設定到期日 - due day 4. 可與 Windows, Mac 桌機同步),那麼可以考慮一下這款簡單優雅又免費的 app。

根據其官方網站的 features 介紹,還有添加註記清單分享、等等功能...,另外 Android 版本也掛上 Coming Soon 的消息囉!小弟認為稍嫌不足的就是沒有一個和日曆的整合,只有粗淺的 Today, Next Week, Later 等過濾條件,期待未來功能可以越來越完整囉。

...
Read More
      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