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3

Published 星期四, 5月 13, 2010 by with 0 comment

由"為什麼"出發的創新思考! - innovation from why

昨晚看到的一則 TED Talk 談論有關於創新思考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講者提出一個同心圓結構 Why –> How –> What,當中提到多數的產品開發過程,是以功能面 (也就是 What 來切入),先確定了需要添加某些功能以後,然後思考該如何實現這些功能,這種 What –> How 的思考流程也許不一定能夠讓使用者買單,而往往做出來的產品也不一定切合使用者的需求

講者主張,由內而外的思考模式,先問 "為什麼" 才問 "如何做" 最後才是要 "做甚麼",常常我們在考慮是否要購買某一產品的時候,我們會滿意他的包羅萬象包山包海的各種功能,但是心裡頭就是有說不上來的一種感覺讓自己覺得不一定需要它。講者從頭到尾不斷的強調一句話:

Don’t make people need what you need, instead make people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大概是這樣,我記得不是很精確。重點是,當我們對一個產品產生了同理心我們就很容易也很衝動的想要去購買它,即使它的功能並不如此的強大,對吧!

講者提及許多實際的商業案例來說明這點,並以生理學的理性腦和感性腦來解示其重要性: 所謂理性腦就是掌管語言和邏輯的腦,而感性腦就是掌管情感的腦。研究發現,人們在購買決策的時候,絕大多數是依靠感性腦,而這是自然而然你無法意識到的狀況下就發生的,也就是真正的與產品的設計者產生的同理心現象,一種對產品的認同感

就像現在 Facebook 不是有一大堆千奇百怪的社團嗎 (例如: 我整個上午都不知道在幹麻 社團、我只是看起來愛玩,其實我很乖!! 社團、男朋友嘴巴總說不介意胸部大小但走在路上看到D罩杯以上的女生經過時眼睛還是會偷瞄!! 社團,等等…),你說這些社團有什麼功能嗎,沒有,但是就是會讓一些使用者買單加入。

當然這也跟品牌有關連,當使用者購買產品是買一份認同的時候,產品本身已經升級為一種標籤,一種使用者賴以彰顯自我的形象,而這一切都要從 "為什麼" 開始想起,會比較好 (當然不同產品會有不同屬性,總不能要求一些日常用品都從 why 出發吧,但是能從 why 出發也許可以賦予舊的產品新的創意喔)!

很好的演講,與各位分享 ^^

……
      edit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