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 Web2.0 之後,現下當紅的網路一哥 “social network” 固然帶給我們許多新奇的溝通模式以及各式各樣有趣的應用,但對於一個較為廣泛涉入的人來說,這樣錯綜複雜的網路,經常會遇到打結的狀況。
社群牽扯到最重要的元素當然是 “人”,很明顯地,不同社群存在著與你有著不同關係的人們,群聚的性質一方面和平台特性有關,另一方面與你給它的定位有關。
舉凡 Facebook, Twitter 和 Plurk 等等,為了增加曝光率,均有各式各樣的 AutoPost 功能實現 (即自動發送訊息同步至其他社群平台的功能),於是 OP 的問題就會應運而生,也就是說,同樣的訊息可能會因為錯綜複雜的 AutoPost 網路而被重複發表了兩次以上,這是相當困窘的,也意味著自己對於自身所牽扯的社群網路,尚未有明確清楚的定位。
於是乎,雖然不像捷運的地圖那般華麗,我也心血來潮自己弄了一張 AutoPost Graph (如上圖),其中詳細的記載了已經完工的 AutoPost 路線,以及正在建構摸索中的路徑。在資料視覺化的過程中,一些隱而不見的資訊就會慢慢浮現出來,即使你一開始並不那樣期待 <-- 為什麼這句話這麼像英文 = = … (順便推薦一個很棒的 Data Visualization Blog : Flowing Data)。
沒想到,我最常用三大社群平台 Facebook, Twitter, Plurk 在 AutoPost 網路圖當中,都只扮演樹突的角色 (只進不出),也就是說其豐富的 AutoPost 功能對我來說竟都無用武之地。因為,對於這三者的群聚特性,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我漸漸的找到了它們的定位。這是互動的過程,平台的特性影響了你,而你也影響了平台進而人擇了靠攏過來的群眾。
Facebook 是真實世界朋友與我的連結,Plurk 是我抒發心情的所在,Twitter 是我向世界發聲的基地,這是樹突的分別。那麼軸突 (內容產生的元素) 呢? Blogger 是書寫我的興趣和心得之處,Posterous 則以分享圖文影音為主的創意收納盒,Youtube 儲存了許多我喜愛的音樂或是影片。
圖文影音雅俗共賞,因此 Posterous 光芒四射;Facebook 當中冷不防有你的老闆上司,因此心得這種東西最好要謹慎為妙 (Blogger Out!);Twitter, Plurk 好友相逢自是有緣人,盡量宣傳自己的 Blogger 廣結善緣,善哉善哉! 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總之,這是目前演化出的最新 beta 版。
這麼一來不禁讓人想反過來思考,AutoPost 的功能實現在 內容產生 這一端會不會比較合用呢?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也許這是因為我對於內容產生這端有比較明確的管控和定位 (這也是比較 depend on 自己的),相對的,社群平台那端則比較難以控制,因為它牽扯到人 (e.g. 有些 Facebook 當中的朋友也會在 Plurk 當中),因此社群平台之間彼此 AutoPost 的行為是需要相當謹慎的!!
當然只透過 AutoPost 還是無法完全應付真實世界當中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靠 Ping.fm 這個便利的方布平台來手動操作,它可以定義各式各樣的目的地組合 (e.g. 發布到 Facebook + Plurk 或者 Facebook Page + Twitter 等等…),當你要分享的內容跳脫了你原本對社群平台所架構的分野時,這就派上很大的用場了!
零零總總講了許多,您是不是想要嘗試看看自己畫一張 AutoPost Graph 圖來理一理混亂的社群網路呢?! 我想身處於這個泥沼的眾生,也許有部分和我一樣對於 OP 和效率比較苛求一些,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演化而來的辦法,無關對錯,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也歡迎大家和我分享。如果您對於上述提及的有些服務未曾接觸而有濃厚興趣的話,或許未來我有時間會再詳細的介紹;如果您對於 AutoPost 的方法有疑問的話可以留言,我會盡量為您解答 ^^
延伸閱讀: 避免資訊超載的作業流程、Web3.0時代,你的腦袋 3.0 了嗎?
很實用的心得分享,幫助我釐清各種服務的特性,不然好像一直在和稀泥,浪費了時間卻不成樣,謝謝啦~
回覆刪除懶兄客氣啦,我也是不斷的 try and error,才慢慢把它系統化一點 ^^
回覆刪除很實用的心得分享,幫助我釐清各種服務的特性,不然好像一直在和稀泥,浪費了時間卻不成樣,謝謝啦~
回覆刪除thx for sharing this blog and good service 'ping.fm'.
回覆刪除